敦煌女儿樊锦诗:半个世纪的守护与抉择云天华成
1963年夏天,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分配名单公布后,一位学生家长在校园里嚎啕大哭:我只有一个儿子啊,你们怎么能把他分到敦煌去?这份名单上,还有一个瘦小的上海姑娘——樊锦诗的名字。
初遇敦煌:理想与现实的碰撞
1938年出生于北平的樊锦诗,从小在上海长大。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云天华成,为她取名锦诗,寄托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期望。中学时一篇关于莫高窟的课文在她心中埋下种子,1958年考入北大考古系后,她开始主动搜集一切与敦煌相关的资料。
展开剩余76%1962年,即将毕业的樊锦诗主动申请到敦煌实习。然而这个决定让她第一次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:漫天黄沙中,这位上海姑娘的秀发沾满白碱;饮用水又苦又涩还要省着用;餐桌上永远只有白菜、土豆和萝卜。最让她难以适应的是当地干燥的气候,不久便病倒提前结束实习。
人生抉择:爱情与使命的拉锯战
毕业分配时,樊锦诗再次面临敦煌的召唤。此时她已与男友彭金章相恋,对方被分配到武汉大学任教。正在犹豫之际云天华成,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苏秉琦的一番话让她下定决心: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在外国。这次去敦煌考古报告,就是把考古界的二十四史交给你。
临行前,她与彭金章约定:很快,最多三四年。谁知这一别就是19年。初到敦煌时,她住在破庙里,夜里被驴吓得魂飞魄散;怀孕生产时丈夫无法陪伴,孩子出生多日才匆匆赶到。两个儿子先后被送到武汉由丈夫抚养,她在信里读到孩子英语不及格的愧疚时心如刀绞。
守护敦煌:从传统到数字化的跨越
1984年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后,樊锦诗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:对比1908年的老照片,许多壁画正在加速退化。壁画在退化的焦虑促使她开始探索保护新途径。1989年在北京偶然接触电脑后,她立即意识到数字化是解决之道。经过艰难筹措,最终获得30万元启动资金,开创了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工程。
随着游客数量激增,她又推动建立敦煌数字展示中心,通过虚拟技术减轻洞窟压力。2014年中心落成时,游客们惊叹:千年前的洞窟活过来了!
生命终章:永远的敦煌女儿
2011年,73岁的樊锦诗终于完成了《敦煌石窟全集》第一卷,距恩师嘱托已过去48年。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她依然在整理敦煌考古的二十四史。丈夫彭金章去世后,她选择回到敦煌继续工作。对于身后事,她早有安排:不在莫高窟附近安葬,以保护遗址风貌。
如果有来生,我还会选择敦煌。从青春少女到白发老人,樊锦诗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敦煌女儿的深刻含义。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坚守,是用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来书写的承诺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